在5G毫米波通信、相控阵雷达等前沿领域,精准的相位与幅度控制是实现高效波束赋形、提升信号质量的核心。近日,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王科平教授团队在Ka频段(32-38GHz)可变增益移相器(VGPS)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,相关成果以 “Design and Analysis of Ka-Band Variable-Gain Phase Shifter With Impedance-Invariant Vector Modulation” 为题,被国际顶级期刊《IEEE Journal of Solid-State Circuits》接收,为高性能毫米波相控阵系统提供了关键芯片解决方案。
传统VGA因偏置电流变化,端口阻抗实部波动可达35Ω、虚部波动超275Ω,严重破坏IQ发生器的信号精度。团队创新设计负反馈磁耦合补偿网络,通过耦合电感与反馈电阻协同作用,从根本上解决了VGA与IQ发生器之间的阻抗匹配问题,为后续高精度信号调制奠定基础。

图1. 带有负反馈磁耦合(NFMC)补偿的阻抗不变可变增益放大器(IIVGA)的小信号等效电路。(a)用于简化分析的整体电路结构(b)共基极(CB)级的小信号模型(c)共射极(CE)级的小信号模型
相位偏差是影响移相器性能的关键指标,传统设计中 VGA 的相位偏移常导致整体误差超过 10°。团队通过分析共射极(CE)与共基极(CB)放大级的相位特性,发现并基于二者相位变化趋势完全相反这一特性,将CE与CB级级联,实现相位偏差相互抵消,总相位波动从 135°降至2.3°,结合NFMC技术后,在35.5GHz中心频率下,移相器模式的均方根相位误差仅0.33°,增益模式误差低至0.23°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图2. 阻抗不变可变增益放大器(IIVGA)的相位变化分析。(a)误差分析;(b)IIVGA 的简化示意图;(c)理想条件下的理论相位变化;(d)共射极(CE)级、共基极(CB)级及整体阻抗不变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相位变化;(e)负反馈磁耦合(NFMC)结构实现的相位补偿效果
为在有限芯片面积内实现高分辨率控制,团队优化电路架构与版图设计:采用折叠式兰格耦合器(Lange Coupler),在32-38GHz频段内实现89.6°相位差,幅度误差仅0.12dB,且通过补偿电容抵消寄生阻抗影响;采用集总参数π型网络,结合传输线补偿技术,将端口匹配从-20dB优化至-30dB,隔离度显著提升;采用11位RDAC,实现7位相位下360°全覆盖与4位增益(7.5dB 动态范围)控制,兼顾精度与功耗。

图3. 阻抗不变可变增益放大器版图设计(a)阻抗不变可变增益放大器(IIVGA)的整体版图;(b)共基极(CB)级的版图;(c)输出阻抗匹配方案
基于130nm SiGe BiCMOS工艺流片的VGPS原型,在32-38GHz频段内展现出优异性能: PS 模式下rms相位误差 0.33-1.61°、幅度误差0.10-0.72dB;VGA模式下rms相位误差0.23-0.62°、幅度误差0.08-0.26dB,均处于国际前列;3dB带宽覆盖 32-38GHz( fractional BW 16.7%),1dB压缩点(IP1dB)稳定在- 6.4至- 5.5dBm,满足强信号场景需求;总功耗仅7.4-12.2mW;噪声系数(NF)在35.5GHz下为11.8dB,与低噪声放大器(LNA)级联后,系统噪声可控制在6dB以内,满足接收机性能要求。
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,资助编号为U24B20163。
论文信息:Q. Zhang, Y. Lai, K. Wang. Design and Analysis of Ka-Band Variable-Gain Phase Shifter With Impedance-Invariant Vector Modulation[J]. IEEE Journal of Solid-State Circuits, 2025, Early Access: 1-13. https://doi.org/10.1109/JSSC.2025.3552990.